体育博彩平台

蹦床、冲浪、滑雪……2018年体育消费领域还有这些新热点(2018年国内体育消费将近万亿,体育产业机构增逾两成)

(央视财经《消费主张》)根据日前公布的《2017年国家最新全民健身状况调查公报》数据,相比2016年,整体全民运动健身的人群比例增长近8个百分点,尤其是20-40岁人群,锻炼人群比例翻了一番,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。调查发现,有33.9%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,那在体育运动上面,每年的花费又是多少?

马拉松

每个周三的晚上6点,这家马拉松俱乐部都会组织会员进行训练,今天来训练的人有100多位。

张杰 马拉松俱乐部负责人:应该是成立了有两年多一点,刚开始人比较少,大概有20几个人,但是现在发展到400个人。

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《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》显示:2017年全国共举办规模赛事1102场,涉及234个城市,覆盖全国70.06%的地级市,参赛规模498万人次,而2011年,中国全年的马拉松赛事才20多场,赛事规模7年增长了50倍。

根据网络上跑者们对“为什么参加马拉松”或“参加马拉松的意义”等问题谈论的数据分析发现:锻炼身体、交友、减压等并不是跑者们参加马拉松的主要原因。跑者们更多的是为了战胜自己,追求成就感和热爱享受这项运动。

数据显示:中国的跑者有71.2%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,70%来自北上广深和一线城市,属于典型的高学历、高收入群体,消费能力较高。

陈茹 马拉松爱好者:在鞋子上,一年大概花费是2000多元钱,衣服上大概是1000多元钱,加起来可能不到4000元钱。

马拉松爱好者:我觉得一年,加上比赛,加上买装备、训练,乱七八糟得有几万元钱吧。

经济的持续增长,催生了一批热爱健康,热爱运动的中产力量。数据显示,中国跑者人均消费3601元用于购买跑步装备。

随着跑步频率的提高,跑者在装备选择上也更加专业。除了有双好鞋之外,根据个人喜好不同,可能还需要遮阳帽、运动耳机、防风眼镜、速干衣、计步器、心率计、压缩裤、吸汗袜、背包、水壶、能量饼干等等,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。

不过,装备并不是最花钱的地方。跑马拉松,最花钱的地方其实是去外地参加比赛时花的交通和食宿。

以北京马拉松和千岛湖马拉松为例,调查数据显示:2017年,北京马拉松外地参赛选手,人均支出为3690元。据推测2017年,在北京等国内大型城市,马拉松旅行参赛者的人均马拉松旅游消费,在3000至4000元之间。

2017年,浙江成为举办马拉松赛事最多的省份,江苏、广东紧随其后,可以看出来,越是经济发达的省份赛事越多。说马拉松赛是体育届的“超级网红”一点也不夸张。跑者年龄方面,2017年中国跑者的主力都是24-29岁以及30-34岁的跑者。

王国祥 马拉松爱好者:到现在,我已经参加了国内外的马拉松有30多场,我的最好成绩是60岁那一年,2017年无锡马拉松,3小时14分。2018年1月份,马拉松成绩是3小时17分。跑步当然要买衣服、买鞋,出去比赛肯定要差旅费、装备费,所以我2015年参加波斯顿马拉松,我大概一共花了2万元钱。别人说,有没有人赞助你,自己花钱去遭罪跑42公里,我说不需要,这是内心愿意。

王国祥55岁才开始接触跑步,之前没有任何运动基础,跑了半年,他就参加了人生中第一个马拉松,当时是在海南的儋州,在35摄氏度的高温下,他的成绩是3小时50分。

就这样王国祥开始不停的跑,6年来,他跑过的国内外城市有60多个,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他奔跑的身影。

王国祥 马拉松爱好者:精神比原来好了,心态比原来好了,体能比原来好了,工作效率比原来高了,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变了。

除了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,像城市路跑、山地马拉松、垂直马拉松等,越来越多的“变形”马拉松出现在大家眼前,它让马拉松赛事变得越来越丰富。

2018年7月,崇礼滑雪小镇举行了第三届崇礼之巅越野赛,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,甚至是外国的越野爱好者,近1800人,很多都是全家出动,简直像一场野外的狂欢盛会。

数据显示:美国每万人拥有马拉松场次的数量是21.67场,而中国2017年,每万人拥有马拉松场次的数量则是4.27场,中国马拉松未来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。

根据预测,2020年,全国马拉松规模赛事将超过1900场,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达到350场,各类路跑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,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。

按照国际通行标准,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,体育产业会呈现“井喷”态势。目前中国人均GDP已到8000多美元的水平,但人均体育消费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。随着我们的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,体育消费的潜力正在不断释放。

滑雪

30岁的大福在北京经营着一个消防用品店,每天除了繁忙的销售工作之外,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滑雪,为了能放下雪板和各种滑雪装备,他特意换了辆大车。

大福 滑雪爱好者:从2009年到现在,基本上每年都会买块新板子,首先雪板功能,种类是不同的。还有,因为雪板每年也会有新的款式出来,比较好看,所以你就会再买一块新板子,这几年,就说雪板大概花费应该在7万元到8万元。

除了每年在雪板上要花费5000元左右,大福说滑单板一定要准备的装备还有护具。

大福 滑雪爱好者:这个是我们用的护甲,在摔跤的时候有(保护)脊椎的安全。

大福 滑雪爱好者:这个是滑单板非常重要的一个护具,叫护臀。因为我们滑单板的时候,非常容易摔跟头,这个可以保护我们的尾椎骨。

大福 滑雪爱好者:这个是护膝,主要是在向前摔的时候,可以保护我们的膝盖。

大福 滑雪爱好者:这个是护腕,在我们滑单板的时候,因为没有雪杖,所以我们涉及到用手撑地,这个东西可以保护我们腕关节。

大福说这是滑单板的一套最基本的装备,再加上雪板、雪鞋、头盔、眼镜等,全配齐不到2万元。

与大福不同,小萌是一个双板滑雪的爱好者。小萌是在过20岁生日的时候,第一次接触到了滑雪,没想到这一滑就割舍不掉了。

小萌 滑雪爱好者:单板我从2008年开始,滑了六年左右,加起来装备大概花了不到10万元吧,现在玩儿双板费用更高一些,因为双板的东西普遍比单板要贵,鞋就差不多得七、八千元,比单板贵一倍还多。这些装备大概不到20万元吧,每年差不多投入一万元出头。

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,我国冰雪运动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。

丁东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:到2017年底,我们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次,已经接近4000万人了。热点有这么几个,冰上大家特别喜欢花样滑冰、速度滑冰, 我们青少年特别喜欢冰球;在雪上就有单板滑雪、双板滑雪,还有大众高山滑雪,这些都是老百姓特别喜欢,特别是我们青少年喜欢的。

我国的滑雪产业最早始于1996年,在过去20多年间,经历了飞跃式增长。2000年时中国的滑雪场总数只有50家,滑雪人次也区区只有30万。

国家发改委发布的《2017年体育消费发展情况》中的数据,截至2017年底,我国滑雪场总数达到703家,滑雪人次达到1750万人次,滑雪消费规模达到720亿元,同比2016年,分别增长8.82%、15.89%和78.43%。随着越来越多滑雪爱好者的加入,使得滑雪装备销量也迅速增长。

黄文娟 滑雪专卖店店长:之前大家在雪场租板子,现在可能生活水平也好,大家越来越专业了,像我们2017年营业额,大概增长40%左右。

滑雪者对滑雪装备的选择越来越细化,越来越专业化。眼镜和头盔,也是滑雪时的重要装备。

黄文娟 滑雪专卖店店长:到耳朵底下的这种叫全盔,这种叫半盔。3980元,也有6000多元的,但是全盔防护性会好一些。

滑雪是一项相对花费较昂贵的运动。有研究表明,美国是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,迎来滑雪人次的快速增长阶段。我国已在2008年人均GDP达到3441美元,在2011年迎来了滑雪产业的快速发展期。

如今,滑雪的意义已经不只是停留在运动上,而是发展成为一种集健康时尚、休闲娱乐、家庭度假于一体的生活方式。

小萌 滑雪爱好者:我一般,一年在滑雪上面的花销,5万多元吧,像装备,基本上 1万元钱,其他的就是去雪场、住宿、雪票、交通费,因为每年基本上都会去国外滑一、两次雪。

大福 滑雪爱好者:真正滑雪最高的费用还是在吃、喝、住、行,比如我们去雪场的路上,然后住在雪场,包括日常吃饭,还有雪票的价格, 其实是每年固定的,更高的支出,我觉得国内滑雪费用,我这些年大概花了有20万元、30万元。

有调查显示:18%的国内滑雪者曾经前往海外滑雪,三大首选海外目的地分别为日本、韩国和瑞士。在所有参加滑雪运动的人中,每年参加10次以上滑雪运动的人占5%,年人均消费在2万元左右;每年参加5-10次滑雪的占10%左右,年人均消费在1万元左右;每年参加5次以下滑雪运动的初级冰雪运动者约占85%,人均消费每年3000元左右。

滑雪产业的火爆,相应的带动了滑雪装备、滑雪场设施、滑雪学校等领域的发展。

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,有一家亚洲最大的旱雪四季滑雪场。旱雪起源于欧洲,作为冰雪产业的延伸项目,旱雪雪场打破了季节的约束,让消费者一年四季都可以享受到滑雪的乐趣。

作为一种新型的参与滑雪的方式,旱雪雪道没有真雪雪道速度快,有轻微阻力,脚感、滑法和动作略有不同,比较适合小朋友和初学者来学习。

王瑞锁 旱雪四季滑雪场负责人:我们目前雪场这块儿,一场四个小时,人均168元,教练费298元,我们滑雪易学,很多小朋友来,经过辅导完以后,很容易就学会滑雪,我们简称就是滑真雪之前的“驾校”。

旱雪雪场冬季的时候,温度低材料变硬,滑行的速度会更快。如果下小雨或小雪,雪道会更润滑,滑行速度更快,基本可以满足滑雪发烧友的要求。

蹦床

除了马拉松和冰雪运动,近年来像跳伞、冲浪、潜水等极限运动、新兴运动,也成为体育消费的新热点。

在北京的一家蹦床馆里,小到几岁的小朋友,大到几十岁的中老年人,都在体验飞檐走壁的轻功。

孙君杰 蹦床公园负责人:蹦床发展其实时间挺长的,在我们国内可能也就是三、四年的时间,但是蹦床在欧美地区,大概有30、40年的时间。因为蹦床最早兴起于,当时欧美好多专项运动员,特别是跳水运动员,如果直接在水上训练会比较危险,运动员会结合蹦床、海绵坑这种方式去训练。后期,因为可以健身、减肥,所以说逐渐流行到大众群体家庭之中,我们国家,大概是2000年的时候才引入到有蹦床比赛,所以大众普及也就是近两年的时间。

孙君杰以前的体重将近300斤,自从开了蹦床公园后,他每天都会蹦至少半个小时,他现在的体重只有160斤,蹦床的确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
孙君杰 蹦床公园负责人:蹦床不但可以陪着孩子一块玩儿,是亲子的一个游戏项目,它本身作为健身来说的话,也有非常大吸引力,你在蹦床上大概蹦10分钟,相当于你在跑步机上,跑半个小时差不多的能量消耗。

孙君杰的蹦床公园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,来玩蹦床的人数从周末一天三、四十人,达到了一天四、五百人,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蹦床与众不同的运动魅力。

国务院印发的《全民健身计划(2016—2020年)》提出,到2020年,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.35亿,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.5万亿元。

10月31日19:28央视财经频道CCTV2《消费主张》播出《大数据背后的消费趋势(三)》,次日16:29重播,敬请关注!

相关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返回顶部按钮